【新华网】改革奋进看江苏 | 南通:向海图强 向新提质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5-01-16浏览次数:10

百年前,在唐闸古镇矗立起的钟楼是南通地区人民感受近代化气息的历史文化地标。进口的时钟敲响了方圆百里近代化的先声。从开启民智实业救国到振兴商业推动市政建设,在张謇的谋划和设计下,南通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曾经,南通有“北三县”“南三县”之说。历年来经过区划调整,形成如皋市、启东市、海安市、如东县、通州区、海门区、崇川区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通州湾示范区10个板块。如今,南通正迈向GDP第二个万亿目标,紧扣新质生产力,向海图强、向新提质,谱写打造现代工业名城的动人篇章。

产业拓展 闯字当先

  2024年10月18日至19日,南通市召开招商引资暨项目建设推进会。会上发布了全市三季度项目建设龙虎榜,颁发“龙虎杯”和“南通市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奖”流动奖杯,南通开发区在开发园区中摘得第一,荣获项目建设“龙虎杯”金杯。成绩的背后,是南通开发区齐心协力“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的执着。这也是南通抓住新质生产力、闯字当先锐意进取的剪影。近年来,南通每季度举行的产业项目观摩点评成为“赛马”舞台,十个板块把新项目、好项目亮出来晒、拿出来比,形成竞相争先的奔腾场景。

  把握多重战略叠加的机遇优势,紧扣通江达海的资源优势,发挥工商底蕴深厚的产业优势,经历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南通正在奋力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以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实践再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荣光。聚焦新质生产力,南通在落实“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上深入研究,力求加快破题、加速推进。

  扬优势、补短板,健全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加快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环境。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始终立足产业这个载体,把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作为重中之重。

  把传统产业这个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变成“驱动盘”。从百年前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到改革开放之初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市,南通传统产业基础扎实,但也意味着转型升级的艰难。坚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升级,优化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改造的政策“工具箱”,推动产业向“高”攀升;在智改数转网联方面下功夫,支持企业上云、设备加芯、生产换线,推动产业向“智”求效;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绿色工厂培育库,打造一批(近)零碳工厂、园区,推动产业向“绿”致远。

  把产业链这个经济发展的“单赛道盘”变成“赛场盘”。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构建以链主型企业为龙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为引领、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如今,南通正围绕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六大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构建以六大产业集群为核心、十六条优势产业链为骨干的“616”产业体系。千亿项目中天钢铁,百亿项目嘉通能源、金光纸业等临海企业相继投产,中石油、华峰超纤等7个百亿级项目加快落地,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签约揭牌。2025年,南通将初步培育形成九大海洋产业,不少于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10家高端创新平台、20家优质龙头企业,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050亿元。

  把未来产业这个经济发展的“战略盘”变成“决胜盘”。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2024年初,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年底,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聚焦未来空天、未来海洋、未来能源等六大未来产业方向,聚集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等科创细分赛道,南通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合攻关、重大平台共建共享等协同机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制定未来产业动态监测和评估评价体系。

科教兴城 竞字为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高度重视。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都在南通创办。张謇曾经在1907年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用毕生的努力,建构起了当时南通地区层次和门类齐全且趋于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培养了产业需要的大量实用型人才,也为南通的教育和科技培育了众多人才。

  把教育红利转变成发展红利。近年来,南通以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为统领,以深化“双减”全国试点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全力推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丰富拓展学生成长路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积极发挥南通本土教育资源优势,十个板块竞相提升产教融合程度,梯度培养更多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实施“通才回通”工程,加快培养造就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把创新能力变为创新活力。南通高质量发展的远景未来,看科教、看海上、看创新。南通针对地方发展实际实施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五大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累计实施省成果转化项目100多项;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3项;“希望六号”“天鲲号”、我国首制极地探险邮轮等一批“大国重器”从南通扬帆起航,为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活力积累了经验。

  把科创赛道变为科创磁场。近年来,南通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跨江融合、向海图强,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协同,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机制,南通颁布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科创“30条”等政策文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在2023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居第36位,全市域创新型县(市、区)总量全省领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82%,其中超90%由企业投入;净增高企数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622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5221家、23家和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8.8%。北大长三角光电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机构纷纷落户,目前南通各类科创平台近200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900家,积极实现更多科研成果在南通落地转化,力争打造科创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人才驱动 共赢未来

  百年前,实业救国需要人才,而今,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强化高端人才集聚、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南通立足重点产业链布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编制紧缺人才图谱、产业核心人才库,精准引进一批沉得下、顶得上、融得进的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持续优化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大力度推进人才政策集成创新、迭代升级,聚焦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以招才招数推动引才指数大提升。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八龙过江”交通格局加速形成,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布局起势,抢抓长三角、逐梦长江口已成发展新风口。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南通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抢抓战略机遇,加快跨江向海,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江海英才创业周连续实施14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设立“南通人才日”,升级迭代人才新政,入选首批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截至2024年7月,全社会人才资源总量超160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累计引培省“双创人才”749人、省“双创团队”55个、高层次人才约12万人;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09人,位列全省第二;引进留学归国人才580名,创历史新高;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5.05万人,是高考后离通上学人数的2倍。开通新质生产力引才专线,汇聚八方英才。

  加深交通互联提升人才流通的吸引力。聚力建设畅联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让南通“好通”,做好交通保障,成为空间更广、潜力更大的“北上海”“新苏南”。随着苏通长江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相继通车,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崇启公铁大桥、苏通二通道等陆续开工,“八龙过江”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区位红利。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等先后建成运营,南通大踏步迈入“动车时代”“高铁时代”“地铁时代”,成为国家沿海铁路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规划建设通常高速、通沪高速,加快构建“一环接苏南、二环连浦西、三环通浦东”的“三环七射”高速公路网。发挥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交汇作用,完善江海河、公铁水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打造长三角北翼江海组合强港。

  以发展惠民提升城市宜居的吸引力。吸引人才,最终还是要靠爱才惠民政策,营造良好创业生态和美好生活氛围。人才对城市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事业发展的机会,还有内心的认同。优化美化中心城市,推动南通创新区与南通开发区协同发展,加快提升功能、丰富业态,聚“关注人气”为“发展元气”。南通以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化治理能力为宜居魅力。加强农文旅融合,争创省级吕四渔港经济区,打造提升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0条,聚“舌尖诱惑”为惠民地标。以文旅吸睛,办好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惠民活动,让人才充满获得感幸福感。打造南通博物苑、唐闸工业遗存、海门张謇故里、启东垦牧文化遗址等张謇企业家精神展示区,建成启用张謇企业家学院院区。放大“文博之乡”“话剧之乡”“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等品牌优势,提炼南通文化独特内涵。统筹推进“好人之城”“慈善之城”建设,“中国好人”数量全省领先。

【责任编辑:王玥】



原文网址:

http://js.news.cn/20250116/060bc67f575f4c19a027c30430d12f5b/c.html

关闭